目前分類:嗜好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概五年前,TG蝶園的讀書會有整理了一份跨性別參考的電影、書藉及網站參考(原出處網址:http://transgender-taiwan.org/index.php?title=%E6%8E%A8%E8%96%A6。一來過了這麼多年有一些作品應該可以補上。二來我想增加一些不限定跨性別,但跟性別意識覺醒有關係的作品。不過因為有關於同性戀(或同志)的書藉、創作實在是太多了,族繁不及備載,我就挑一些我覺得不錯的作品慢慢地補上來吧,當然是等我有想到的時候啦(笑)。希望這樣可以幫助到一些想做性別議題的研究生,或是太閒沒事幹想挑戰自己對性別認知極限的朋友(大笑)。

書藉

賤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說

囧男孩可以喚起我們青春期以前純真的童年回憶

那麼九降風應該可以揭開我們青春期時那份年少輕狂的熱血封印

不過,不知道是否為性別差異,還是單純成長環境的不同

跟維恩一起看過囧男孩及九降風

囧男孩我們兩個同樣都看不懂,在同事解釋囧男孩的slogan

「兩個孤獨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學會了堅強」之後

我們才能體認到導演想說的故事

但觀賞九降風我卻可以很輕易地回想那個年代,並想像導演可能要傳達的內容:

友情、愛情在成長中會歷經到的考驗,毁壞;以及自我救贖的勇氣與體認

 

雖然,我並不熱愛棒球,但1997年正好是我從美和二專畢業的時候

而在美和求學(玩?)的兩年,常常可以見到時報鷹的球員在美和中學練球

比較有印象的是同學們見到球員們有多興奮,圍在旁邊討論著想去要誰的簽名

(當然,只有第一年,第二年大家也習以為常了)

但到底時報鷹有哪些明星球員,我卻完全沒概念

我也不復記憶,那年正是爆發時報鷹打假球的時候,也導致時報鷹後來的解散

還是看了九降風才知道

1997年的深刻回憶反而是趁香港回歸前,我跟阿雪第一次出國去香港玩

無論如何,男孩們抽煙、喝酒、上彈子房,卻是很多男生成長時期的共同回憶

 

其實,我從國中時開始學抽煙,到了高中就因為認識阿雪而戒煙

所以專科跟男同學們在一起相處,我並不會特別要靠抽煙來獲得認同

我也不愛喝啤酒,更加不喜歡罵髒話

反而是出了社會,甚至動了變性手術後

為了重新快速進入社交的熟絡狀態而染上的壞習慣

喝酒跟髒話倒還好,理智還可以控制,抽煙就真的很糟……

很難戒,幾乎可以說沒有生理癮的我,卻有嚴重的心理癮

煩的時候,悶的時候,大家一群人坐下來聊天的時候

總會想來哪麼一根……

 

不過也因為有後來這樣的社交經驗,大概可以感覺到為什麼男生們喜歡藉著難喝的啤酒、抽了會不舒服的煙,或是沒水準的話語,來拉近彼此的關係

但在當時我僅僅憑著阿雪的交往經驗(尤其是性方面),以及我熱愛運動這一塊,剛好可以跟這些男生有共同的話題

兩年的專科沒唸到什麼書,到校以後全是桌球、網球、羽桌,籃球、保齡球跟撞球佔據(就是不愛棒球XD

極大的運動量造就了我良好的體能,以及當下完全吃不胖的身材

(再看看現在三餐不敢多吃卻還是比當時多了十幾公斤的自己,唉~當學生真好)

 

總之,在觀賞九降風時,那兩年的求學記憶就一幕幕像倒灌似地回我眼前

與影片當中的情境交織著

這樣與男孩們一同放盪成長的記憶,就算維恩是天生的生理男

但乖乖牌的他,比較難有共嗚吧XD

但再說回來,我也缺少了與生理女與同儕相處的成長階段,之所以跟這群男生混的這麼熟,也是因為先跟同班女同學走太近而被說閒話

我們一起吃飯、聊天、聊各自的男/女友、一起玩電動,一起編幸運手鍊,一起唸書

但還是被傳的不好聽,當下的我想融入女生群又不知道怎麼做

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想當女生又喜歡女生

(一直到現在才稍微理解到性別認同與性取向,沒有絕對直接的關連)

更別提以女性的角色去融入女同學群中,只好混在男性同學中裝男人與大家相處

雖然不是很喜歡扮演男性角色,但扮男生對我來說也沒太痛苦就是

我的個性本來就比較中性些

但再怎麼樣中性,性別氣質在變性人身上留下的烙印還是很難完全抺滅

做家事超賢慧的V姐,就是很獨立自主,能自己做的絕不經手他人

能幹的K哥,總在細節處躊躇思考,依舊有著一點退縮性格

個性豪爽的C弟,總是不自己有一些女性的動作出現

小鳥依人的S妹,在個性裡還是有著獨裁的思維

其實這些具有性別氣質意涵的個性,在現今性別界限慢慢鬆動的年代

很多的生理男與生理女的身上都看得到

只不過去深入探討,究竟是真的是性別教育留下來的氣質

還是個人的性格養成自然成型,好像沒有太大的意義

總之就是這種生長環境的差異性的確存在,

也讓生理男跟生理女留一些特質,跨越性別的我們,很難定義我們究竟像男生還是像女生

但我們就是我們,與這社會上每一個人一樣:「並不特別,但又獨一無二」

最後只想說,結局太瞎了啦,男主角一個人去屏東縣立棒球場還碰上廖敏雄不合理

接受調查無法出賽的廖敏雄一個人穿著隊服到屏縣棒場放空嗎?

頂多穿便服吧,要是穿著隊服應該是出現在美和中學的棒球場還合理些!

哈哈~

賤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愈參接觸跨性別議題,愈覺得學運、社運,不是一般人可以搞的。腦袋要很靈光,邏輯要很清楚。有條理、有知識做為背景。大多數人對跨性別議題冷感,而圈內的人對跨性別議題又可能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積非成是的觀念。比方說圈內的人喜歡用GID(性別認同障礙)是先天基因有問題,或母體懷孕時胎兒大腦未受到充足的荷爾蒙影響到後來的性別認同,而非後天環境會影響一個人去選擇自己性別的論點,來達到自己的除罪化目的。或是以踩線的方式來証明自己的正當性及合理性,例如CD(扮裝者)行為是暫時性的、是情慾層面的,自己的TS(變性慾)才是不得已的。又,常常將自我性別認同放在自我性別探討的第一順位,忘了去看週遭環境對於性別的壓制力量是否合理。以上都是「所謂原發性性別認同障礙」一掛的論調,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人,至少曾經是。

 

參加蝶園教育小組,是一種學習,像旭寬、慧雯、阿瓊、老綠這些學者型態的「怪人」,正因為他們的思考邏輯相當慎密,所以跟這一群人相處還滿累的。這對於我愛搞怪、愛跳tone、愛耍冷、愛白目個性的我,實在是很辛苦的一件事。但我也從這一群人身上,看到原來研究學問是這樣做的,不是憑感覺,不是憑網路上或報章電視上的知識東拼西湊就可以的。有學術知識做為基礎,融合個人,甚至群體生活經驗,經過不斷的討論、反省、審思,再發展出更紮實的理論。還好教育小組裡有像凱特這樣活潑的人,不然跟一群學者開讀書會,是一件很累人的事。

 

只是,一段時間下來,我也會開始想,性別議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吧?古人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倫理之五常(或說五倫,以現代的觀點來看就是從屬關係、親子關係、伴侶關係、同儕互動、朋友關係。可惜現代人的關係互動常見是冷陌的、是霸道的,缺乏同理心在裡面。如果這社會可以多一點同理人存在每個人的心理面,我覺得不光是跨性別議題,很多議題都可以獲得很大空間的改善。

 

當然,這不是說跨性別議題不重要,因為跨性別議題畢竟關係到一個人是否能以自己最舒適的性別狀態活在這世界上,生命歷程是嚴肅而莊重的。但是,與其在跨性別議題上作文章,我倒覺得是資本主義社會帶來急功近利的觀念,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和偕。以跨性別議題來說,在世界上,很多的原住民部落或少數民族,是能包容跨性別人士的存在,甚至家裡有跨性別小孩是一種特殊的象徵(雖然談不上榮耀,但家人都能樂於接受)。但在一些所謂的先進國家,你是不是一個成功的人,比起你是什麼樣的人更來得重要。

 

呵,可能最近比較累吧,突然有了這樣的想法,就當我是無病呻吟囉!

賤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答應旭寬要幫醫美人雜誌寫這一期有關變性手術的前言,但旭寬最後以太符合社會的刻版印象為主要理由,蝶園不是服務業,不須為了商業行為而配合寫報導為次要理由退我稿件了。其實我個人覺得寫得還算中肯啦,不過以旭寬的高標準來看,我寫的東西顯然還是不夠open mind。沒辦法,在這方面的思想上我也是個老古董吧!anyway,都寫了,就還是把被退稿的東西po上來,當個記念吧。看看以後我的思想會不會再開放些。

賤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027,與旭寬、凱特前往彰化師範大學,參加教師及家庭、社會教育人員知能培育計劃-「同志伴侶與家庭工作坊」。由於到達時已經是中午用餐時間,因此早上的課程並未參與,直接進行下午的課程。

 

男女同志伴侶關係

與異性戀並無二致,同性戀情一樣會有發展歷程,只是社會較常討探「兩性」關係,在同性互動關係的研究上較為缺乏。一般來說,同志伴侶的發展也有脈絡可尋,不論是男同志的啟始期、熱戀期、低潮期、穩定期,或是女同志的前關係期、浪漫期、衝突期、接受期、承諾期、合作期。但與異性戀較為不同的是,由於缺乏共同環境的發展(尤其在其中一方或雙方均未出櫃的情況下),同志也較容易培養出兩人世界的緊密關係。同居中的同志伴侶較常面臨到的問題即為家務分工、財務管理及性生活互動,以及法律保障。

 

男同志在家務的分工上較傾向於理性協調,而女同志似乎對性別引起的壓迫關係較為敏感,因此會避免複制原生家庭模式,採用「共同」、「協力」分擔家事的方式。不過,女同志有時會「別有企圖」地讓女友做家事,這企圖可能是為了替女友製造表達愛意的機會,或是測試女友的容忍體髒亂的程度,甚至是故意向他人展現女友為家庭付出的程度,但有時也會因為惰性而變得不再積極參與家事。在財務管理上,男同志通常會維持獨立的經濟個體,女同志則視情況而彈性決定。但即便是較有彈性的分擔共同生活費用,與異性戀家庭相較之下,還是趨向家計費用公平分攤。在性生活的互動上,男同志有多元的性生活模式,通常在半年至一年期會出現性關係的衝突,而衝突不在於性關係本身,而是處理衝突的歷程。若能順利處理,則能走過低潮期,邁向穩定期或是重覆第二次低潮、第二次穩定期的循環。在女同志的性生活上則較缺乏相關研究文獻。不論同志伴侶相處是否順利,還是要面對法律保障對同志身份缺乏。在共同生活的情況下,不論就醫、財產分配,同志伴侶在法律上未能擁有身份保障,也容易造成同志伴侶的歸屬感不足問題。

 

肯定同志伴侶的諮商

下午另一堂的議題原本為「同志伴侶治療」,但最後定名為「肯定同志伴侶的諮商」。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到DSM-Ⅳ將同性戀從診斷中移除,這是一場信仰之爭,與異性戀主義的拉距戰。為方便科學研究、我們需要把複雜的現象做個簡化分類。同志現象是人類發展的重要議題,此議題與自尊及自我概念的形成是息息相關的。

 

首先,我們得依序瞭解何謂「同志」?何謂「同志伴侶」?及什麼是「肯定同志伴侶的諮商」?一般來說,性認同的內涵可粗分為生物性、性別認同、性別角色特質/偏好、性傾向、性認同五個層次,實務上的觀點認為,性傾向、性行為、性認同可協助我們區分出同志身份。而同志伴侶則可應用愛的三角理論:「性行為、戀情、承諾」判定同志間的關係。最後,「同志伴侶治療」的後設基調則為肯定式心理治療、具文化觀點的心理治療,以及了解同志伴侶三個面向。

 

「從信念來說,相信多元化及平權,站在心理治療哲學來說,治療是為移除成長的阻礙。」因此,肯定式的諮商方式是必須的,將同志伴侶關係視為正式的社會結構相當重要。而具文化觀點的心理治療是多樣性的,須培養多元文化同理心及能力,因為文化是複數、同志是複數、同志文化是複數、同志伴侶也是複數!諮商員要覺察自己的文化價值與信念,再覺察當事人的世界觀,最後使用具文化配適性的介入策略。了解同志伴侶則可從瞭解國內、外同志的生態;異性伴侶與同性伴侶的差別;及男、女同志伴侶異同比較來著手。

 

因為時間有限,賴醫師並未能在時間內將所有內容講完,但還是將課程內容整理補完。在肯定同志伴侶的諮商中,常見的議題有內化同性戀恐懼/異性戀主義、性別社會化、出櫃、性議題、情感表達與關係維持幾項。可以運用個體的韌力、對等的伴侶關係、多樣性與創造力來復原。在治療實務裡採用治療者自省自覺、傳達肯定式立場-支持與「加入」、探索並挑戰性別社會化的影響、賦權-善用認知技術與問題外化、讚賞差異性、協助表達情感-創造更高的親密、建立支持網絡等方式協助諮商。然而,「同志議題」並非伴侶的唯一議題!我想,這跟跨性別議題雷同,變性,不會是跨性人唯一的議題!不造成傷害、接納、肯定、賦權、灌注希望,移助障礙達成自我實現目標,應是所有個體的共同議題。

 

看見同志多元樣貌

在旅館休息一晚獲得體力的補充後,第二天的課程談的是各種不同型態的同志:從青少年同志、女同志媽媽(拉媽)、原住民同志、老年同志、雙性戀同志到跨性別同志等議題。其實跟我較感興趣的是女同志媽媽、雙性戀同志及跨性別同志議題。畢竟自己是跨性別雙性戀,也想自己生小孩。不過MTF TS與男同志伴侶面臨的困境一樣,目前的法令沒辦法讓我們培育有血緣關係(自己或伴侶)的下一代。講到雙性戀議題,主講人提到雙性戀面臨到的難題是,異性戀主義親友會認為雙性戀者只是過渡期,總會有一天「想通」了變回異性戀,而非異性戀同志則認為雙性戀者只是意志不堅定的「同志」,萬一雙性戀者在認同問題上,需要向伴侶出櫃時,伴侶對「雙性戀」不瞭解產生的焦慮,而延伸污名化的刻板印象,認為雙性戀在伴侶上可能是不忠貞的。不論是國內、國外,對雙性戀議題的研究也較少見,這也是雙性戀面臨的困境之一。至於青少年同志、老年同志、原住民同志的工作,也都各有回饋。在不同的文化壓力及需求下,也會發展出各自特別的同志文化。

 

在回程的路途上,旭寬說他對老年同志的議題較有興趣,因為TS族群老了之後可能會面臨老年同志的問題,誰來照顧我們?很佩服旭寬未雨綢繆的精神,果然他的內心跟外表看來一樣穩重(一樣的歐吉桑情節……XD)。對於TS邁入老年後,是否可以像原住民同志有個自己的社區型態,大家可以彼此照應,這樣的問題也許可以列入蝶園之後的討論議題中!

 

結語

台灣的同志運動發展至今,已經能在同志議題上有如此細緻的分工。其實這些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還原社會的真實樣貌。若今天我們是需要的一方,我們更要有自制力,如果我們今天是阻擋的一方,就要有更大的耐心與智慧溝通。簡單來說就是重視需求。而溝通是沒有捷徑的,只有方法。透過訓練,我們可以操作各種不同挪移對立的技巧。而教育工作的目的,在於打造多元素養,創造友善而不踰矩的環境。

賤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61019凌晨兩點,我搭上往高雄的客運。但目的地並不是久未回去的家,而是屏東大仁科技大學。這是加入跨性別教育小組後參加的第一場研習課程,雖然講師不是我,但去參考一下大家上台後的分享內容、臨場反應也不錯。說實話,當時認為自己應該也夠資格上台,因為OP(手術)前就到樹德科大分享過心路歷程,OP後分別接受過雜誌、電視訪談,但是上完三天的課程後才瞭解到,跨性別的世界,還有很多東西是要我要學習的!

 

流動性別的衝擊

  第一天的課程主要是談「流動的虛?實?」,也就是跨性別與性取向的流動。當天的主講者之一,原來就是在網路上對「變性是痛不是過」課程名稱相當有意見的蘋果麵包。我相信,今天抓十個TS(變性人)來問,應該多數會同意「變性是痛不是過」的說法,而她只是剛好持反對意見罷了。不過,因為我自己是在同意的那一群,所以在還不認識這位姐妹時,在部落格上見到她對此課程名稱的批評產生了防衛心,認為她應該只是不瞭解的TS的「生理拉子」(生下來為女性的女同志),不過後來才知道原來蘋果麵包是一位「跨性別拉子」!

 

在聽完她的分享後,我想,蘋果麵包要表達的並不是說變性不痛,而變性的成就大於過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因為,痛苦是自己選擇的,沒人逼TS變性(雖然我相信會有一些TS不同意這種說法),既然是自己所選的道路,又可以鬆動性別二元體制,應該很爽才對,不需要在世人面前喊痛!就以這個觀點來說,我認同,也願意為了之前的防衛心太強而道歉。其實,之所以會有對立,就是因為互相不瞭解,大家踩了線,踩到了痛處。如果能試著努力去學習自己不瞭解的部份,相信對立的部份可以減輕。因為,對一個小小的「課程名稱」看法不同,就能產生不同的對立想法,何況是性別二元的跨越,甚至是在其中流動呢?

 

共同的信仰經驗

  早上一共有三位主講人,除了蘋果麵包之外,還有另一位MTF(男轉女)慧慈,很巧地,兩位都是跨性別拉子。另一位則是FTM(女轉男)小任。三人共同的經驗就是「在教會聚會」。其實從聖經上的教導來看,「變性」這件事勉強算在灰色地帶,但「同性戀」是絕對不允許的!在教會時,必須針對自己的痛處去成長,內在的信仰衝突是一個很大的拉扯。因為類似的經驗分享,而讓主持人謝卧龍教授有感而發,指出他指導過的一位學生也曾經因為教會對同性戀的態度讓他困惑,因而發表了相關的研究論文。在課後,我興沖沖地向謝教授詳細問了論文名稱:「同志基督徒的性、愛戀與信仰經驗」-BY 2006楊鳳麟。我當下覺得,來大仁上課真是對了,除了讓自己對於性/別流動有更深層的認識之外,還多了一篇論文可以參考,沒想到當天晚上的收獲更大!

 

冥王星的早餐

下午,我們觀賞一部有關TG議題的電影「冥王星的早餐」(Breakfast on Pluto)。故事大概是描寫一位瑰麗而細膩的男孩,在流浪的旅程中尋找母親,也尋找自己的人生。我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不過前半個小時,因為太累的關係打起瞌睡,不過演到主角派翠克從小到大的好友被炸彈炸死的那一幕,就比較清醒了。因此主角前往倫敦後的故事,還是有認真看完。尤其是派翠克與父親在偷窺秀裡的對話,讓我印象最為深刻:「有個男孩,不論什麼時候,他看起來都笑嘻嘻的。」「其實她是為了掩飾心理的矛盾與不安……。」多體切啊!經歷過憂鬱症,也有過人前強顏歡笑,人後寂寞落淚的體驗。相信不只是我,很多TG族群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吧!

 

  跨性族群從小就會有訊號顯示她/他的不同,但當事人不見得清楚瞭解問題的癥結點在哪裡。有些人從有記憶以來就很清楚,知道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但有些人則否,像我就是,一直到國中畢業才搞清楚自己應該是女生,這是自我意識的部份。除了性認同的自我意識之外,還有其他的影響,比如說性傾向。如果今天是一個跨性別的異性戀,只是在跨性別之後融入了原本舊有的二元性別體制,不會有太大的衝擊。萬一是跨性別的同性戀,就會受到環境的質疑!比如說家人或親友就會不能理解,如果妳/你喜歡的是跟你原生理性別相異的人,那妳/你為何還要變性?

 

  探索自己是一條很漫長而辛苦的道路,在當事人未能瞭解自己的性認同、性取向時,或是雖然已經瞭解,但無力改變主、客觀環境,或是根本不想去改變時,就很有可能造成一個多元的、流動的性別狀態。如果當事人還在尋找、探索自己的性/別狀況,或是當事人瞭解,但無力改變時,那麼來自周遭的質問與傷害,會對當事人形成非常大的壓力。這不是說對清楚自己狀況的當事人不會造成壓力,只是如同早上蘋果麵包提到的觀念,「自己主觀意識的選擇,自己要有心理準備去承擔。」雖然苦、雖然痛,但還是一個必經過程。有了心理建設,比較能承擔一些壓力。

不瞭解自己的性/別

瞭解自己的性/別

探索期

無力改變

不想改變

努力改變

多元性別流動

性別轉換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期待能透過教育工作,以溝通來增進未來社會對性別多元者留下一塊友善的空間,不再使用言語或肢體暴力對待跨性者,尤其是校園這一塊應該強調多元、包容、理解的環境。到冥王星吃早餐是一種美麗的幻想,讓人生有更多目標、更多可能。但如果大環境改變了,讓幻想成為可以被實現的夢想,更實際的理想,也許到月球吃早餐,或出國吃早餐,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行動!

 

像王力宏的FTM

  晚上我們一群人56人到高雄蟳之屋吃飯,並不是主辦單位錢太多花不完,而是有一位FTM的媽媽要請我們吃飯。再一次到了高雄而沒時間回去,心中的感覺還真的五味雜陳。到了餐廳後,才驚覺這位剛做完FTM一階手術的弟兄,長得有點像王力宏啊!害我在吃飯時一直偷瞄人家,哈哈!他剛好也姓王,不曉得跟王力宏有沒有親戚關係(噗~)。不過,接下來才是重點,王媽媽在述說得知自己的女兒將成為兒子時,自己的心路歷程,更讓我覺得不虛此行。因著教會長老的解釋,讓王媽媽覺得變性手術是可行的,「神監察人內心的神」,理論上來說,內心的認同很重要。而我自己在台灣手術,剛好幫我開刀的醫師也是虔誠的基督徒,更讓我對信仰的不確定,再被堅立了一次,我打算回台北之後,一定要跟這位長老談談。

 

  回到屏東住宿的旅館,第二天的講者胖妞也到了,大家圍在床邊分享一些對目前社會、法規對跨性人不公等的看法。但我實在很累了,趕稿趕到凌晨,2點搭上客運,6點半又搭火車到屏東再換車到大仁,一路奔波又上了一天的課,講著講著打起瞌睡來,於是我沒參與大家後來的討論,就回房休息囉~

 

精神醫療團隊也還在學習

第二天的課程,主要是談「精神醫療體系對跨性者評估的歷程,是協助,還是歧異?」由於大部份是在講醫院對評估的歷程及內容。雖然重要,但國內每家醫院在評估的流程並不統一,所以內容就不再多談。基本上主講的呂心理師跟我一樣,對於昨天跨性別拉拉是處在一種性別流動的狀況下感到震驚,原來,不是每個跨性人都會選擇融入社會的性別二元體制,就是有人喜歡(或是被環境所迫)「不一樣」。這時若精神醫療體系沒有足夠的性/別相關研究經驗,很容易使用一些投射測驗、性取向測驗來粗糙的分類與處理。沒錯,諮商心理師應該要以個案最大福趾及舒服的狀態來協助個案,但性/別會受到個人的內在、環境、經濟影響,不應該以既有經驗來套用,有些人的性/別是在一團混亂中建構出來,因此,每個個案都應該從零開始。這也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過來的經驗套在其他跨性者的弟兄姐妹身上,心理師有這樣的自醒,我們也應該要有!

 

窈窕老爸

  下午看的電影是之前就觀賞過的「窈窕老爸」,大家似乎都看過了,所以就躲在講師休息室裡聊天、打盹……,分享提問時間到了後才進到教室。下午的引言人是胖妞,已經有小孩的她,來分享「家庭、性/別、角色」的議題滿適合,只是可能教授當久了,胖妞講的東西往往是偏意識型態的內容,台下的「同學們」(大部份的同學是學校老師、教官、諮商輔導員,另一部份才是真正的在校生)提出的問題也是水平參次不齊。拋開MTF變性後有沒有月經這種淺顯的層面不談,背後隱藏的問題是,為什麼甘願承受更多不方便,也要變性?上了兩天的課,有些人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要「變性」?而胖妞丟出來的回答,可能連TS都還需要思考一下,我想有部份的同學應該是帶著更多的問號回家吧!

 

晚上大家在討論時,旭寬問我們覺得這樣的研習講座,效果如何?我跟胖妞的想法是,也許很有限,畢竟很難短時間改變一個人的思想。但只要能影響到一個人,或支持一個人,就是好的,就如同第一天發問就哭了的諮商系學生。這樣的工作是在撒種,很難一下子見到成效,但有朝一日一定可以發芽收成的。十點後,胖妞、旭寬、慧雯到我跟小月的房間來,聽小月分享她的生命故事。為了聽小月分享她的故事時,可以輕鬆一點,我買了十人份的零食,結果只有五個人吃,吃的超撐……,就這樣邊聽邊吃又結束了一天的行程。

 

最後的課程

「流動的性別與助人者的位置」是第三天的主題。今天的兩位主講人也非常特別,因為這兩位是既是心理、社會工作者,本身的性/別也非常態。一位是Gay,另一位是生理女,但她的性別也是流動的。與昨天下午胖妞形而上的意識型態不同,今天的第一堂意外地艱澀,「心理動力取向對同志諮商的一些看法」!看到講義標題就覺得一整個學理面……。課程中王明智講師也談到了不同觀點(佛洛依德及同志論述的兩種看法)的伊底帕斯情結。非心理學系出身的我聽得似懂非懂,但大致來說,就是佛氏引用了希臘神話悲劇英雄伊底帕斯弒父娶母的故事,來解釋性取向的發展,但這個論述受到女性主義及同志文化的評批,並於後來發展出更精密、完整的伊底帕斯論述。講師也提到,二元的對立用在個人身上,其實就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對話,經過這樣的對話,人才會完整。因此,從分裂的狀態再結合,將導致這個人的環境及心態有所轉變。在過程中,會產生什麼樣的移情作用,也會對當事人有所影響,比如說愛情就是一種移情作用……等等。這個講師所講的內容,非常精采,台下的我也聽得一愣一愣地。明白他說的內容是一回事,但要有深刻的體認,我想我還需要十年的時間吧……。如果這個心理動力用來解釋跨性別,我想,也就是TS要先經歷一些內心的掙扎,對話,整理出方向後,才能決定自己的未來,大概是如此。

 

第二堂課就有趣些了,由曾寶瑩講師來主導。一開始就看了她一堆照片,但照片裡的她,時而MAN,時而女性化。而且看不出來有被性/別所困擾。當然,她自己還是有提到,她也困擾過,也思考過各種可能性,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她的性別可以自由流動,當然,這非指生理可以自行改變,而是從心理的認同影響到外在的表現。因為性/別根本是一種被社會力制約的遊戲。我今天可以剃個平頭,秀出我在田徑隊鍛練出來的肌肉,T-shirt一穿,誰也看不出我是女生。我頭髮留長後,又可以穿個旗袍去上鄭弘儀的節目!誰說我是不男不女,我是既男又女!這個既男又女的名詞,還是一次有個記者朋友要採訪一個個案,晚上打電話拜託我才想出來的!看著台上的講師,她是真正的既男又女,她又不是傳統的TS個案,也跟蘋果麵包帶點小尖銳的處世價值觀不一樣,她可以隨時跨越性/別的鴻溝去面對周圍的環境。這又需要多長的時間跟心理調適,才能做到這樣?

 

 

下午是大家討論的QA時間,由於旭寬、慧雯要趕車,所以先回去了。剩下胖妞、RITA、小月跟我。雖然慧雯不在,我還是跟主辦單位提出了為何報名表上的性別欄,只有男、女兩種(聽旭寬轉述,這是慧雯的質疑)?又如昨天聽到,協助我評估通過的精神科醫師,竟然會跟呂心理師灌輸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個案是不是TS的概念!我雖然很感謝這位精神科醫師陪我一路走過來,但如此的觀念還是不夠謹慎。因為專業所帶來的疏乎跟粗糙處理,常常會帶給當事人更難堪的記憶。主辦單位回答是因為要辦保險,但保險公司的表格只有男、女兩種,主辦單位一時不查,就偷懶沒有用系統來判定ID的男、女,還是讓大家用填寫的方式,在這一點他們下次會改進。

 

總結

這一條性/別教育的路還很漫長,整個社會的觀念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扭轉,但我們已經身處在這圈圈裡的人,更要學會放下性/別的觀念再拾起。拆掉自己的牆,才能看見別人的每一堵性別牆。好比說第二天有位同學問:「教育小孩時,是否要先給小孩二元的觀念,再打破二元進入多元,會比直接教給孩子多元概念來得恰當?」我記得台上的講師回答,一開始就給多元概念比較好,免得孩生產生根生蒂固的觀念。我的看法則相反,如果說性別是建構出來的,當然從無性別發展至二元性別,到多元性別,最後回歸至無性別,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向,但這樣好像又太哲學,太虛無飄渺了些吧!呵呵~無論如何,每個個體都是一個生命歷程,就像第三天分享時有位同學提到,其實中年婦女面臨的問題也很大。的確,沒有一個個體可以用一種固定方式來歸類,或硬要個體回歸體制內以便掌控。生命是多元而豐富的,也許在過程中會遭遇許多挫折,但至少我們應期許自己不要成為那顆生命的絆腳石!

賤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下星期要參加仁科大的研習課程,此課程需要線上報名,因此到網路上搜尋報名網址,剛好看到一位拉子的網頁上有相關的訊息。點進去看了之後,的確有完整的課程時間及報名方式,不過最後面卻有她個人的評語。她對其中一項課程名稱「變性是痛而不是過」很有意見。言詞中隱約見得到她對TS(變性慾)的不認同:「如果你們這些所謂的跨性別者,不喜歡自己天生的性別與身體,那,如果可以把自己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還有什麼好痛的?」……(以下省略,有興趣的人可以連去她的網誌瞭解全文http://www.wretch.cc/blog/tlesbian54&article_id=10186591)。我當下的直覺反應是,大家都是同志,也許同性戀與跨性別是不同訴求,但在同玩節不都是同一陣線,一同為了性別多元化平權而努力嗎?當下本來想直接在她的網誌留言,但一來留言需要加入會員,我不算標準的拉,因此作罷。

 

事後平心靜氣想想,其實她也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看法的自由,更何況今天就算是同為TS裡的MTF(男變女)族群,都會內閧意見不合而分裂、搞小團體,何況TS還有FTM(女變男),還有多數TS不認同的CDTV(扮異性症),甚至擴大到同性戀、雙性戀等性別多元大團體,就連同一政黨都能分派系了,何況訴求不同的團體呢!不過針對「變性是痛而不是過」這一點,我倒是很想問這位拉拉同志,如果「變性」換成同性戀,「同性戀是痛而不是過」,她會有什麼想法?

 

就我週遭所認識的TG(跨性別者,TSCDTV的總稱,甚至有人認為廣意的TG應包含同性戀),沒有人會喜歡承認這種非主流性別意識是原罪,而尤以出櫃的同性戀更視自己的性取向為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我不曉得這位拉拉是否已經出櫃,我猜應該是有,如果沒有的話,她一定理解,為什麼同性戀是痛而不是罪。家人的不認同,週遭可能的異樣眼光……等等不用贅述。同樣地,不被TS所認同的CDTV也是躲躲藏藏怕被人家發現「他」的癖好,只能利用虛擬或實體的TG團體來秀出自我,這種不能公開的心理壓力,某方面來說也是一種痛。而TS在出櫃前,當然也有同樣的心理壓力,出櫃後跟同性戀同志一樣,要面對週遭人異樣的眼光,更不要說手費的龐大金額所帶來的經濟壓力,與手術時帶來的生理痛楚。所以我絕對堅信「變性是痛而不是過」。這個「痛」,是痛的如此理所當然,如此名正言順。

 

其實,身為一個基督徒,連「變性」這件事,我自己都無時無刻帶著十個、百個問號,當夜深人靜時,我不帶一絲偽裝赤裸裸的心在面對上帝時,我常問祂也問自己,做這個變性手術是否符合神所喜悅,能否榮神益人?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知道,不動這手術,我沒有尊嚴,我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何況我的執刀醫生也是個虔誠的基督徒,還是教會區牧。我知道,將來死後,我必須自己向神來承擔,祂會擁我入懷拭去眼淚,還是責備我,甚至放棄我,我現在沒有個答案。我在手術前問過三個牧師(不包含幫我動手術的區牧醫生),三位牧師都沒有正面給我回答,畢竟是這我自己跟神的問題,再直接不過。變性都如此了,何況聖經裡明確禁止的「同性戀」?

 

有一些同志教會常拿大衛與約拿單過人的友情來比喻,也常說聖經禁止的是同性戀的雜交淫亂行為,而非單一性伴侶的同性戀。對這個論點,我個人認為其實站不太住腳,如果站得住腳,我也不用帶著問號做手術了。但無論如何,基督教反對同性戀是事實,如何在神學與社會現象找到一處共生地,不是只有我這麼想,有些天主教與基督教會已經對同性戀打開大門,也許不是認同,但是接納。對於將來退休後想要投身跨性別傳教工作的我,還有很漫長的一條路要走。一點感言啦~希望TG、同性戀同志都能過得順心、平安!不說基督徒的大使命,人活著就是要想辦法讓自己平安、喜樂,不是嗎?

賤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06年1月1日,就在屋頂上開啟了今年的序幕。是否代表了今年會一個人在高處頂著寒風冒著危險忍受孤獨?還是說有往高處爬的機會?呵呵~想太多了,不過就是爬到屋頂看101的煙火罷了。稍早在屋裡一個人邊看著NHK第56屆紅白歌唱大賽邊感傷,看著與節目與上海連線,中、日、韓三國的歌手一起合唱一首歌,背景則是上海相當有名的地標「東方明珠」。原本先是聯想到跟他們一起唱歌的中國籍女歌手,不曉得會不會受激進的網友撻伐?後來又想,如果我人在上海,會跟分公司的同事們一起度過跨年,或者也像在台北一樣,一個人在家看著電視呢?

賤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